摄影 • 私厨
| 文:叶丹
总觉得饕客应该不仅仅是口舌敏感,能吃能说,更是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精通古今,动辄就将美食与若干个典故无数知名人物联系起来。同席的人立刻觉得双脚离地,品尝的不光是美味,还有着浓郁的文化味儿。
联想起电视里关于美食的节目,要么就是美女做菜,弄的整个地铁里的男人们候车的时候,都仰面朝天地对着 大电视假借学烹饪而看美女。要么就背着黄色布包,行走大街小巷,顺便带上靓丽明星,一同品尝各类美食,引得观众看得见,闻不着,吃不到,全凭主持人的描述,那叫一个难受。要么就是充满了创新和随意的外国小伙子,在敞开式的大厨 房里奔来奔去的也就罢了,还动不动就一时兴起撒点什么神秘国度的香料到锅里,如巫师调配灵丹妙药一般。
上述那些,其实离我们都有些距离。
某日,被邀请到一处背山面水的地方。仅驱车20分钟,便将这座城市的喧嚣和烦躁碾碎在了路上。进了一个小区里的一间顶楼,此处是一间摄影工作室。水泥清漆的地,墙面等装饰均被简洁风和谐地统一着。
既是摄影总监也是老板的凡师傅,兴之所至,会为员工下厨烹制美味。当然,后来知道,这,对于一个爱好美食,喜欢做饭,更爱分享的人来说,完全合乎逻辑。进入厨房重地,并无特别高精尖的器具,一切都很有家的味道。煲汤的砂锅是从菜市场花9元人民币淘来的,实惠而耐用。炒菜的铁锅充满了广东人家的范儿,锅深盖高,似乎专门考虑了炒青菜的需求,下锅前虚张声势,炒完后蔫成一小盘。
最打动人的,不光是这份质朴和简单。
看凡师傅做菜很轻松,动作并无酒店大厨那般如武林高手上下翻飞,斯文甚至还有点慢条斯理,能感受到他举 手投足间,思考不断。用心做菜的人总是会让人心生感动。还有一个习惯,怕是想学都难,一边操作,一边收拾。在等待食物变熟的过程里,灶台就被整理的井井有条,干干净净了。比起那些,下碗面条都能弄的好像做了满汉全席一样阵仗的人来说,爽洁多了。甚至,在观摩的过程里,会立刻给这个下厨的男人贴上一个性感的标签。难道不是吗?看着一个男人的背影,在厨房里。
凡师傅采购食材也有相对固定的范围。他觉得,那种帮衬街坊邻里的感觉很好。小街小巷的杂货铺里,总有当季最合适的食材,而因为大家相互认识熟悉,所以总能得到店主最诚挚的推荐。有时候好东西到货,还会打个电话,询问是否需要预留。这情形让人联想起了TVB电视剧集里的那些旧街铺子,总有许多邻里的故事发生着。
不时不吃,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是一种奢侈。只吃当季的食物,有时候真的很难。
凡师傅对食材的选择,很执着很认真。而烹饪,LESS IS MORE,尽量少调料,重视食材本身,绝对不喧宾夺主。如果食材够新鲜,原汁原味的,不放任何东西都有信心直接端上台面接受朋友们味蕾的检验。事实证明,确实如此。经常在一片碗筷碰撞声和赞美声交织中得知今天又当了回小白鼠。凡师傅会轻描淡写地说,“好吃啊?今天第一次做哦” 。
想来,每次即使做同样的菜,味道也不可能完全一样。做菜和当日的食材,用料,甚至和厨师的心情都有着紧密的关系。所以,态度决定一切。吃着美味,会问凡师傅,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和这个搭配呀?有什么道理或者什么出处吗? 人家通常都会简单地说,“没什么啊,就是觉得它们两个味道会比较搭喽”。
天赋,有时候不需要任何道理。拿相机的手,拿锅铲也同样灵感不断。
私厨,以及私房菜,因为一个“私”字让人充满了期待,奉上的不仅是对小众的悉心关照,更是一种真诚度极高的分享。饭后,到凡师傅的小书房,喝上一壶茶,仿佛一个不可缺少的仪式。如果没有了它,就不能算是完美的聚会。一众 好友窝在沙发里,一面墙上挂着凡师傅3岁女儿的信手涂鸦,一面墙是一个生态小环境被治理的很和谐的鱼缸,一些书,一些花,偶尔一两只蜜蜂。 就这样,忘却了时间,忘却了地点。
在这个纯粹的私厨家里,忽然就恍惚了起来,真希望,就这样,继续恍惚下去。